灾后:把温暖关怀及时送到群众心坎上——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参赛队员风采掠影(下)
“关于避险转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请村级灾害信息员回答。”主持人话音刚落,赛场上已有选手按下抢答键并给出正确答案。在首届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总决赛现场,这样的抢答场景异常激烈。选手们的出色表现,源于对业务的熟练掌握和日常积累。
在赛场上尽显实力的选手们,正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灾害信息员。他们身兼灾情统计报送、灾害隐患排查、受灾群众救助等职责。灾害发生后,他们都忙着做什么?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一户一策”
倒房重建不漏一户
对房屋因灾倒塌或严重受损的群众而言,重建家园是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首要需求。为了让每户受灾家庭都尽快住进安全稳固的房屋,各地灾害信息员主动作为,为重建工作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我们依托住建部门出具的鉴定结果,区分危房等级,制定重建或修缮清单。”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应急管理局灾害信息员崔雪介绍,倒房重建不能“一刀切”,她和同事会逐户摸排受灾家庭经济条件、劳动力状况等,实行“一户一策”、量身定制重建方案。例如,对能自行推进重建的家庭,重点提供政策指导并跟踪进度;对缺少劳动力和资源的家庭,则上报至乡镇,协调设备或安排支援人员,不让任何一户在重建路上掉队。
“2024年,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一农户房屋因灾严重受损。在后续倒房重建工作中,从了解农户重建需求到协助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我们全程跟进、细致落实。”崔雪回忆道。帮助该农户完成房屋重建后,她与同事配合专业人员,逐项核查建筑结构稳定性、水电设施安全性等指标。“看到房屋各项指标都达标后,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崔雪说。
在辖区倒损房重建期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大曹庄镇灾害信息员王昭梦常蹲在临时安置点屋檐下,倾听群众的重建诉求与担忧。“天天跟老乡聊,最清楚他们怕啥、盼啥。”王昭梦说,有人担心政策房不够住,有人因不熟悉政策细则,害怕主动提需求不合规而心存顾虑等,这些情况都要认真记录。对此,王昭梦一方面耐心讲解倒损房屋重建政策,消除受灾群众的担忧;另一方面及时将合理诉求反馈至上级部门,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只要我们把群众的担忧放在心上,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政策解读与协调沟通职能,掏心窝子讲政策、解难题,群众都会理解和支持。”王昭梦说。
“光建房子还不够,群众最怕‘房子修好了不安全’。”为彻底打消受灾群众的顾虑,王昭梦上报镇政府,协调住建部门专家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所有重建或修缮房屋开展结构安全评估。“只有评估合格的房屋,才能让受灾群众入住。很多受灾群众拿到评估报告后反复翻看,确认安全才能放心居住。”王昭梦介绍,房屋修缮或重建完成后,她还会按照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回访计划,定期上门走访,围绕“冬天漏不漏风、下雨渗不渗水”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细致询问,保障群众居住需求持续得到满足。
2023年7月,大曹庄镇北镇村因强降雨导致部分村民的房屋出现倒塌。重建完成后回访时,一位老人拉着王昭梦的手说,政府帮忙盖新房,还关心大家住得好不好,太贴心了!“听到这话我特别感动,也更加明白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做好灾后重建,更是传递温暖,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王昭梦说。
精准摸底
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赛场上,挑战作答环节紧张而激烈。“2024年,江淮地区某村遭受洪涝灾害,一村民家中多项新购入的财产受损。请计算造成的家庭财产直接经济损失总额。”当主持人读完题后,江西省抚州市应急管理局灾害信息员周普泉立即拿起计算器核算起来。片刻后,他自信地报出正确答案,为江西队稳稳拿下关键性的30分。
赛场上的周普泉对数据核算的精准把控并非偶然,是源于他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正如他常对基层灾害信息员所说的那样:“小数目算不准确,怎么能核算更复杂的数据呢?”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早已深深融入他的工作日常。
2024年汛期,江西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抚州市东乡区上报的水稻绝收面积疑似存在异常。周普泉与同事立即赴现场核实,发现受鄱阳湖水位上涨影响,村里低洼田块已与湖水连成一片,水稻完全被淹,上报情况基本属实。回忆起此次经历,周普泉深有感触:“灾情管理工作要用心、用情、用力,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冰冷的数据,每组数据背后都关系着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
“灾损核查不仅要确保数据准确,还要考虑受灾群众的实际情况,做好沟通。”王昭梦认为,核查既要科学,也要体现人文关怀。2023年宁晋县遭遇强降雨后,大曹庄镇小马村一村民情绪激动,认为他的房屋需要重建。
接到村级灾害信息员上报的情况后,王昭梦立即与同事奔赴现场,协助专业评估人员开展工作。专业人员评估认为,房屋主体结构未受损,仅内部装修泡水,按照标准只需修缮。面对这种情况,王昭梦和同事们没有简单驳回村民诉求,而是拿同村类似案例对比,耐心讲政策。“要让受灾群众明白,每一分救助资金都有严格的使用标准,既要合规,又要切实解决问题。”
谈及核查经济损失较重灾情如何确保数据准确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灾害综合预警监测中心干部林聪给出答案:“灾害造成较重损失时,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会及时组织开展灾情核查,实地入户了解实况,倾听群众声音,查阅资料台账,会同行业部门和保险公司等共同会商,确保损失数据一致、群众认可。”以今年7月伊犁州、塔城地区发生的风雹灾害为例,林聪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乡镇,了解灾情发生过程、群众受灾情况和当地采取的措施,指导做好灾情统计、核定。“核查结果是后续申请、分配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的重要依据,也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重要依据。”林聪说。
清单上墙
物资发放看得见摸得着
冬春救助作为帮助受灾群众平稳渡过难关的关键,涵盖资金发放、物资调配等多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精细化管理与把控。
在资金管理这一核心环节,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以抚州市为例,为让基层灾害信息员清晰掌握资金用途和发放对象,抚州市应急管理局编发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工作手册,指导基层把握好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政策规定、资金用途和标准、资金分配和拨付、资金监管和问责等内容。
“光学政策条文还不够,得结合案例来理解。”周普泉说,对基层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时,他也会结合工作经验,分享在实际资金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和解决办法。比如,当遇到受灾群众对资金发放标准有疑问时,如何依据手册和政策规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解释清楚;当发现部分受灾群众因信息登记不全可能遗漏救助时,如何快速完善信息,确保救灾资金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等。周普泉通过案例分析,指导乡镇和村级灾害信息员按照规范流程及时上报、协助调查处理,切实保障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规范、高效使用,真正惠及受灾群众。“救灾资金是专项资金,政治性、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是‘救命钱’,必须管好用好。”周普泉说。
崔雪同样在资金管理上力求精准。她向群众介绍冬春救助资金发放流程: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全程监督,确保资金精准发放。在实际工作中,赤峰市特别关注倒房户、低保户等五类特殊群体,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分配资金,让救助更具针对性。同时,针对一卡通账号错误、户名不符等可能影响资金发放的问题,当地还建立了“前置核对+动态更新”机制,提前收集受灾群众的银行卡复印件,联合银行逐户验证账号的有效性,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分。
做好冬春救助工作,除了对资金物资进行精细化管理外,还需要专业队伍支撑。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局灾害信息员杨翼辉直言:“当前,灾害信息员队伍存在人员流动大、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杨翼辉建议,加强培训,让灾害信息员熟悉规范流程,避免上报的信息被驳回,从而减少重复工作量。优化工作流程也至关重要。2024年7月,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创新构建“渝速拨”机制,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救助资金20日内直达受灾群众账户。“我们也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打通部门间、乡镇间的信息壁垒,保证统计口径和数据一致,从而保障灾害数据的权威性,为冬春救助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杨翼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