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识用知识,让平安成为佳节最温暖底色
金秋十月,正是出游好时节。
在国庆中秋假期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提前研判“双节”叠加风险,专门举办假期出行出游安全知识发布会,讲授专业知识,给出温馨提示,帮助公众给火热假期系上“安全带”,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据有关部门分析和预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每天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出行出游的大流量,让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宾馆住宿、景区景点等迎来高负荷,风险防范压力巨大。
要想最大限度防范化解风险、减轻事故灾害损失,“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至关重要。近年来发生的一起起灾害事故,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也让大家逐渐意识到,学习必备安全知识、掌握必要避险技能,在关键时刻是能保命的。前不久,超强台风“桦加沙”即将登陆广东前,如何在窗户上正确贴“米”字胶带一度登顶热搜榜,反映出广大群众对安全知识技能的重视和渴求。
学知识用知识,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点赞了一位陕西大姐。她在发现秦岭山区路边荒草着火时,依靠平时所学的安全知识,上演了“教科书式”灭火,成功阻止了火势蔓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知无畏常导致很多本该避免的悲剧一再上演:今年暑期,两名年轻人按照网上攻略攀爬野山,结果迷路被困,只得报警求助;宁夏中卫一家四口露营途中遭遇暴雨,却选择在立交桥下这样的低洼区域避雨,结果两人被山洪吞噬;13人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露营时,因选择的露营地不正规且处于河槽内,因突发山洪致12人遇难……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以身犯险的前提是能识险;身处险境时,科学自救的前提是会避险。而能识险、会避险的基础,便是学好用好安全知识。
学知识用知识,需要科学专业的指导。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许多自媒体博主加入安全科普“大军”,可有的博主为博眼球,将流量置于内容准确性之上,故意简化甚至歪曲知识,传播伪科学、错方法,导致安全科普信息鱼龙混杂。
对于渴求安全知识的普通公众而言,面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往往难辨真假,甚至被误导,做出错误应对。这次知识发布会邀请来自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应急医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假期即将到来之前,针对出行出游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给出权威解答、科学指引,“一站式”讲授科学应对方法,将能有效避免伪科学“滥竽充数”,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对安全知识的需求。学知识用知识,需要多方合力强宣传。
公共安全涵盖公众生活方方面面,安全科普宣传要想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声势,需要久久为功、滴水穿石。仅靠一时一事的宣传,效果必然有限,也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公众的广泛需求。唯有多方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用好这次知识发布会,运用一切方式,借助一切平台,打出“组合拳”,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知识触达率,让群众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尽可能便捷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开展针对性宣传,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群众的差异化需求,让科学专业权威的安全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更多群体。
学知识用知识,关键在于公众广泛参与。安全生产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大多数安全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直接相关。我们学习安全知识、储备应急技能,为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从而既保护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这也是近年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蔚然成风、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期盼大家出行出游前,先学点安全知识,多做一些预防“功课”,多备一些应急“锦囊”,对自然多一分敬畏,对风险多一分警惕,保护好自己,也照顾好家人,让平安成为佳节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