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中国应急管理报]灾前:当好群众家门口的守护人——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参赛队员风采掠影(上)
www.mempe.org.cn时间:2025/10/9 9:20:19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次浏览

灾前:当好群众家门口的守护人——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参赛队员风采掠影(上)


“请准备,3、2、1开始!”主持人刚宣读完题目,不到0.04秒,就有选手抢得先机。“回答正确!恭喜!”主持人祝贺道。这一手速与脑力齐飞的一幕来自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总决赛现场。

9月27日至28日,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的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江苏、江西、山东3支参赛队分获冠、亚、季军,另有5支参赛队获得优胜奖。基层一线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战场,广大灾害信息员扎根基层一线,肩负着灾害现场“第一吹哨人”“第一响应人”“第一信息源”的重要职责,在灾害防范应对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报记者深入比赛现场,与灾害信息员面对面,分别从灾前、灾中、灾后三个环节,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风采,探寻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经验。

巡查监测 防在日常

昼夜巡查忙碌不停、入户走访耐心宣传……灾害信息员的工作,远非始于预警响起之后。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线基础力量,灾害信息员队伍是灾害应对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的重要依托,为精准预警和科学避险筑起了第一道坚实防线。

“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34个山塘,4条小河流域,248公里公路……”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云贵乡综治中心的赵雄,提到自己日常监测巡查工作的范围时如数家珍。

云贵乡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震、山洪、滑坡、崩塌等灾害易发。赵雄告诉记者,在从事灾害信息员的5年里,他花了3年才把辖区灾害情况摸透。

今年入汛以来,毕节市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雨后,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风险区的巡查成为灾害信息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要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观察是否存在石块掉落、树木歪斜等异常现象。”赵雄告诉记者,7月1日晚,灾害信息员雨后巡查排查时,发现596县道存在少量碎石、泥土坠落滑塌情况,判断该处可能发生山体滑坡,便立即上报。次日凌晨,该处山体发生约2万余立方米的大面积滑坡,所幸提前预判、果断处置,无人员伤亡。

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是防范灾害风险、及时有效响应的重要环节,也是灾害信息员承担的重要任务。赛场上,面对灾害风险题目,选手们精准判断、快速反应,仿佛正与千里之外的风险隐患实时赛跑——这既是比赛的节奏,更是他们守护生命的日常。

“灾害监测预警是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江西省抚州市应急管理局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副主任周普泉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灾害信息员,自己的工作之一便是联合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会商,动态分析灾害可能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提示。

“这种联合预警能更精准地锁定高风险区域,为后续防范争取时间。”周普泉说。

预警提示信息发出后,如何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会应对?上海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莱阳新家园居委会社工李宇芸是当地的灾害信息员,日常负责向辖区约250户居民开展宣传工作。近年来,上海市遭遇多次台风。李宇芸告诉记者,台风来临前,他们会通过电子屏、宣传提示栏等渠道,以及小区内的宣传喇叭和居民微信群发布防灾避险提示,及时提醒广大居民储备物资、居家避险、防范高空坠物等。“以前大家对台风警报不了解也不够关心,近几年明显感到居民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李宇芸说。

比赛中设置的每道题目,都是灾害信息员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赵雄告诉记者,每年入汛前,当地都会组织他们参与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模拟山体崩塌等险情场景,设置监测预警、险情报告、命令发布、群众撤离、群众安置等环节,既让群众熟悉灾害避险流程,也能对灾害信息员工作进行检验。

物防+技防 完善保障

为更好发挥基层一线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和效能,提高灾害信息员应急反应能力,多地不断从信息技术、装备建设等方面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隐患上报不到半小时后发生滑坡,人员已全部提前安全转移……今年汛期,四川省泸州市多起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高效处置的背后,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四川省减灾中心工作人员刘江向记者介绍,去年泸州市应急管理局开发了“灾情快速报”APP和微信小程序,集气象预警信息、指令发布、指令响应、报灾统计、反馈统计分析于一体,有力提高了灾情报告和处置的时效性。

此外,泸州市还向全市灾害信息员发放了应急包,里面包含手电筒、高频口哨、急救包、小喇叭等物品。

“现在我们的物资装备丰富了很多!”谈起近年来当地灾害信息员条件的改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办事处灾害信息员刘雅兰感触很深。


刘雅兰(左一)和同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围墙开展警戒工作


据介绍,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当地防火期,尤其是清明假期前后,当地有“拜山”习俗,灾害信息员排查火险隐患压力很大。“从街道下到村庄的路程至少需要30分钟,火情出现后极易蔓延失控。”刘雅兰介绍,近年来,政府为各村(社区)配备了风力灭火机、灭火扫把等装备,帮助灾害信息员快速处置初起火情,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有效避免灾害损失扩大。

“我们这边重点地区的灾害信息员都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新的装备和技术也为灾害信息员拓展了新技能。安徽省宣城市应急管理局救灾和物资保障科副科长程千红告诉记者,宣城地处皖南山区,洪涝、台风、地质灾害多发频发。2019年,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宁国市多个乡镇出现“断路、断电、断网”情况。

为更好应对极端天气,当地政府为全市所有乡镇配备了天通卫星电话,为重点乡镇和救援队伍配发了51架无人机,用于应急监测、通信和物资投送,并鼓励当地灾害信息员考取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此外,当地还积极落实灾害信息员通信补贴、人身意外保险等激励保障措施。

强化培训 锤炼业务

“以前对报灾流程等不够熟悉,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在这方面提高了很多。”赛后,赵雄感慨道。

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灾害信息员体系,共110余万人。其中,来自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多为兼职人员,有些未经系统培训,对灾情监测、报送、评估等工作流程不熟悉,影响灾害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各地加快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案例授课、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探索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方式,成效显著。比赛现场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的得分背后,正是参赛队员们日复一日的积累与训练的成果。

“目前四川省灾害信息员队伍约7万人,年均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刘江告诉记者,近年来,四川省编印了《四川省应急管理系统灾害信息员实用手册》,向所有市县和重点乡镇发放约2万册,内容包含大量实操题目和案例,实用易懂。

此外,四川省连续3年组织开展市、县两级灾害数据报送应急演练暨业务竞赛,通过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检验灾害信息员实时数据录入、灾情台账填报、灾情报告编写等业务技能。经过不断培训,近年来四川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在灾情报送数量和质量上均位居全国前列。

业务培训下基层,是打通灾害应对“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程千红表示,在成为灾害信息员的5年里,她走遍全市乡镇“送课下乡”,把枯燥的政策文件、统计制度、基层救灾救助工作要点,凝练成通俗易懂的小读本,用最直观、最接地气的方式,帮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自然灾害隐患,学会识别处置风险,掌握灾情统计报送流程等。

面对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通过建立高频次、本土化的培训机制破解难题。


侯未(右一)在牧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


阿合奇县应急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侯未告诉记者,当地每季度组织业务培训,对新来的灾害信息员实行一对一传帮带,重点围绕辖区地质灾害特点、隐患点分布、信息报送流程等进行业务培训,缩短灾害信息员独立上岗周期,确保人员不断档、响应不延迟。

1999年出生的刘雅兰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担任灾害信息员的2年里,她刻苦学习,积极掌握辖区内风险隐患和应对方法、灾害信息报送流程等。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她主动承担培训工作,把上级指令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将专业知识编制成实用操作指南。目前,经过培训,当地灾害信息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责任感都有了大幅提升。

相关资讯